招生一般是指各个学校和培训机构招收新学生。一般高校招生都是在每年的7月至9月这个时间段举行,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学校根据当年报考的情况来划定录取分数线,最终决定录取的新生。
什么是职业素养呢?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思想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招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招生工作。做招生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的招生人员更不容易。一名招生人员的优秀与否与个人性格紧密相关,而个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先天的秉性、生活环境、后天的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优秀的招生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这些基本素质构成了优秀招生人员丰富的知识结构,从而指导着他们不断地克服招生障碍,不断地取得进步,进而逐渐地从普通走向优秀,直至向卓越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文名: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普通高考”、“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1],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最重要的入学考试之一,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由中国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剂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命题,每年6月为考试月 [97]。
高考的发展历程贯穿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转型脉络。1939年,中国首次出现全国统考,但因战乱等缘故中断 [41-42]。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正式建立统一高考制度,期间因“文革”而停滞。1977年,高考恢复。改革开放后,高考逐年进行改革。1985年,“3+2”科目设置与标准化考试起步。1999年, “3+X”模式及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 [42-43]。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新高考”各项改革任务。2017年开始,上海、浙江、北京等省市先后列入综合改革试点,启用“3+3”模式。2019年4月,第三批进入改革试点的八省市发布实施方案,明确采用“3+1+2”模式。2021年—2025年,第四批、第五批综合改革试点先后落地 [50]。2025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人 [98]。
高考作为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在日益开放交流中,让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基石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