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瓶颈与突破思路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迭出,促成高校层面形成了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平台体系,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转型,是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关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和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局。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供需失配、服务失专、协同失调等关键性瓶颈,亟需从加强重大需求前置、推动人才跨界流动、强化优质服务供给、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予以突破,最终打通从重大创新成果策源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重大需求导向;国有资产管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也是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军与技术创新突破主要策源地,应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向“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转型,进而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的科技创新,已呈现出系统化颠覆、群体性突破、创新链条融通等特征,高校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系统的交织亟待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事实上,近年来,高校在开发前沿技术、衍生科技型企业、服务产业发展上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新情境下,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深化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仍需破除一些关键性瓶颈,以高水平、高效率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大体系”
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回顾既往,我国高校通过“三大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涌现形成中国特色成果转化经验。
1.有力的工作体系
坚持系统性设计,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组织化优势,建立涵盖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科技型创业公司孵化全过程的工作体系。
第一,构建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体系。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例如,清华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等负责协调内部关系,保障信息共享与组织协同,负责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统一领导。
第二,设置多元化专门服务机构。许多高校吸纳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如美国大学OTL模式、英国大学全资控股公司模式),基于分段式管理理念,设置专门服务机构保障科技成果的培育、引导和产业对接等。清华大学相继搭建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研究院、海外科技项目部等组织架构,不但承担“四技合同”管理这种传统科技成果转化功能,而且直接介入科技成果熟化及其产业化进程。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